Translate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有問必答之Thibault Liger-Belair & Jean Chartron見面品酒會

 

Thibault Liger-Belair推出「台灣石虎」特釀:Bourgogne Grands Chaillots Taïwan Cuvée 2022…特別挑選 Chambolle-MusignyGevrey-Chambertin 村莊地塊裡超過100年的老藤葡萄釀製而成,聽說全程不添加二氧化硫,100%帶梗釀造,台灣是寶島,全球只有台灣有,你買了嗎?

本次品酒會的酒款如下:

Domaine Jean Chartron的八款白葡萄酒


Domaine Thibault Liger-Belair的八款紅葡萄酒

Domaine Jean ChartronDomaine Thibault Liger-Belair兩家酒莊的故事網路Google一下都查得到,不是本文重點,故本段落原本的40,000字省略!
因為紅白酒釀造工藝不同,以下的問題,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向兩位莊主提問,此外,除了莊主的答覆之(Jean-Michel Chartron的答案用藍字表示;Thibault Liger-Belair 的答案用紅字表示),每個問題後面我還是寫出自己的見解(黑色字表示),特此說明。

Q1. 酒莊是否有請釀酒顧問公司輔導?

Jean-Michel Chartron

沒有請顧問但有請一位釀酒師(我忘記問是誰 ?)每年會請他來酒窖跟他酒窖總管、他自己等三人一起品飲並請那位釀酒師做分析。


Thibault Liger-Belair

沒有。莊主表示完全是他一個人主導,包辦種植與釀造。

我的評論:
兩位牛人都很有一套,不亂跟風,有自己的風格。
此外,令我吃驚的一件事,Thibault Liger-Belair16歲就入行釀酒2006年開始實踐「生物動力法」,但他說他2012年就放棄「生物動力法」了,事實再次證明: 酒可以釀得好喝,跟「生物動力法」沒有絕對的關係

Q2. 我們常聽到布根地酒莊說都是以indigenous yeasts(原生酵母)發酵請問酒莊如何管理或控制Non-Saccharomyces(非釀酒酵母以及Saccharomyces(釀酒酵母)的發酵過程?

Thibault Liger-Belair 親自手寫並解釋酵母菌發酵過程

Thibault Liger-Belair :
莊主解釋發酵的過程分幾個階段,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酵母,他沒有人為控制,也沒有額外添加酵母進去,是讓酵母菌自然地進行發酵。

我的評論:
因現場特吵雜且酵母的學名眾多,我只能拍照記錄,關於酵母發酵的過程,經過這次由莊主親自證實非一鏡到底,而是有好幾個不同種類的酵母菌分幾階段進行,我個人已經研讀N篇論文,後續將發文分享,感謝Thibault Liger-Belair耐心的分析。這是我與布根地釀酒師討論發酵問題獲益最多的一次。

Q3. 酒莊是否有採用“Pied de Cuve”方式輔助發酵?如果沒有那請問莊主是否知道布根地有人會使用“Pied de Cuve”方式引導發酵?

Thibault Liger-Belair :
莊主表示:有!但不是每年,跟產量有關係,若該年產量OK,他們在採收前採摘一些葡萄製作“Pied de Cuve”,這是自然生成天然酵母菌發酵的方式,使用“Pied de Cuve”在發酵過程會有不同的酵母參與,會產生不同的香氣變化。若當年產量太少就不會用“Pied de Cuve”

我的評論:
我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大陸寧夏的酒莊「博納百馥」莊主夫妻,在布根地待了十多年後回大陸釀酒,就是採用“Pied de Cuve”,而我問過布根地不同的酒莊,有些人有用:有些人不用,所以布根地釀酒師發酵工藝的流派還是蠻多元化的。基本用“Pied de Cuve”就不太可能用人工培育的酵母菌發酵,我對Thibault Liger-Belair的信心又加分了。另一個觀察點,同樣強調使用天然酵母的某些自然派,釀出來有怪味那真的是自己技術不到位,釀不好不能一直牽拖風土了而後酒商寫洗腦文要消費者買瑕疵品了。 

Q4 酒莊是否會刻意延遲蘋果酸乳酸發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到隔年再做?

Thibault Liger-Belair :
沒有!莊主表示因為氣候暖化的關係,導致蘋果酸乳酸發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的這種天然的細菌在環境中的數量變少了,通常在酒精發酵後,蘋果酸乳酸發酵就接著來了。

我的評論:
看起來刻意延遲蘋果酸乳酸發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的酒莊不太多,不知道Domaine G. Roumier現在是不是還在用這方法 ?

Q5.近十多年,布根地似乎開始流行採用陶罐陳釀,酒莊是否有採用?對於採用陶罐陳釀的手法,莊主有何看法?這對風土的表達是否有影響?

Thibault Liger-Belair :
約莫15年前,莊主就嘗試使用陶罐,但他覺得效果不好,他覺得酒裡面會有土質的味道。莊主表示他自己有去選木材訂做酒莊專屬的橡木桶,他覺得讓酒呼吸,橡木桶比陶罐更好。所以酒莊目前不用陶罐,只用自己選的木材做的橡木桶做桶陳的容器。但莊主最後表示其實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使用陶罐,比較能表達葡萄酒的果味,所以莊主表示這還是要看個人的喜好。

我的評論:
首先,我完全尊重莊主的答案。在陶罐的實驗上,Thibault Liger-Belair 可以說是先驅者,很有實驗精神。
這幾年,布根地使用的陶罐其實有很多種類,也有許多革新,像是我去年去參訪的Domaine Les Astrelles以及Domaine A. Chopin,他們用的陶罐內壁其實已經陶晶化了,光滑細緻,是一種改良過的陶罐。與傳統很難喝又不知道在貴什麼的某些橘酒用的陶罐()不太一樣了。實地品嘗Domaine Les Astrelles以及Domaine A. Chopin使用陶罐的作品,酒質細膩且純淨,完全沒有土味。即使大陸寧夏用的陶罐,也經過多次改良,目前釀出的酒也很細緻,沒有土味。
所以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的觀點。但不可諱言的,橡木桶對花青素的固色與單寧的平衡,依然有陶罐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很多酒莊他們橡木桶跟陶罐都有用,然後再去調整最終比例。 

Domaine Les Astrelles用的陶罐。(圖片來源:親自拍攝)

Domaine A. Chopin用的陶罐。(圖片來源:親自拍攝)

大陸寧夏名莊,銀色高地使用的蛋型陶罐。(圖片來源:親自拍攝)


Q6/Q7
是連鎖的問題:

Q6. 近幾年La vinification des bourgognes rouges dite en grappes entières, c'est-à-dire sans foulage et sans égrappage, est de plus en plus employée.請問酒莊是否有採用這種方式?這種半二氧化碳浸漬法的方式屬於on parle alors de fermentation intracellulaire的方式對於風土的表達是否是負面的影響?


Q7.
有兩個甚至更多的酒莊(譬如pierre-olivier garciajean pierre guyon)他們採用baie par baie(逐粒剪梗)的方式釀造請問莊主對這種釀造手法有甚麼看法?

Thibault Liger-Belair的答覆以視頻方式表達(親手畫圖演釋半二氧化碳浸漬發酵的葡萄堆疊),有同步口譯。

Thibault Liger-Belair :
莊主表示他已經在用這種工藝釀酒了,這種方式是再葡萄內部發酵,會萃取出更少的酚類物質,酒體會較柔和。莊主並不會刻意控制這種工藝的溫度,但他表示溫度在30℃左右,香氣是最綻放的。
"
更激進"手法 是用剪刀剪(baie par baie),在今天我們喝到的2014年份的Thibault Liger-Belair Charmes-Chambertin "Aux Charmes" Grand Cru,高達80%的葡萄是手工剪刀剪的,但果實連結花梗不帶主梗。如下視頻演釋:



葡萄果實與梗之間的名稱介紹

莊主表示他
2010年就用此工藝了(baie par baie),對於那些後生晚輩說什麼自己創新、始祖等等,莊主表示OOXX,並講了一句法語俚語但我不好寫出來

我的評論:
Q6/Q7
問題集,莊主沒有回覆「對於風土的表達是否是負面的影響?100%半二氧化碳當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剩下來的就看釀造者在發酵槽中的排列,看起來底層會是發酵的葡萄汁,中間、上層再穿插堆疊壓榨過的、整串的或整顆未破皮未除梗的完整的葡萄果實,堆疊成三明治方式。
原來市面上吹噓創新技術的baie par baie也好,tri en nuage(雲排序)也好說穿了其實就是半二氧化碳浸漬法,只是在細節上稍微小改一下。嚴格說起來根本不能算創新,充其量只是改良罷了。我相信Thibault Liger-Belair 也不是全布根地第一個用這類工藝的釀酒師,但他16歲入行,鑽研種植與釀造,實驗精神也令人欽佩(早早就用過陶罐跟半二氧化碳浸漬法)

Q8 對於葡萄酒中礦物感(Minerality in Wine)尤其指白葡萄酒莊主認為有那些原因造成的?

Jean-Michel Chartron
莊主說他不太認為是土壤的問題,他表示因為他很在意酒的酸度表現,他不是村里最早採收的但他算比較早採收的一批,他希望可以獲得比較好的酸度,他認為可能是較早採收的原因。此外,莊主表示早採收的另一個原因是,以前採收期前後可以拉很長時間,現在因為氣候暖化的原因,採收期要在3~4天內趕緊完成,不然可能就會影響葡萄的酸度。他表示,其他酒莊可能會加酸(莊主強調這是合法的),但他個人比較傾向提早採收,讓葡萄有天然的酸度。但莊主表示,他有時候會在酒精發酵快結束的時候,添加一些糖,延長發酵的時間

我的評論:
這個議題背後主要是硫醇的氣味,而造成的因素有幾種可能,莊主他提出的早採收確實易造成YAN(可同化氮)不足,深入探討請參考:
當前Meursault村Chardonnay葡萄酒多元化風格之探討

Q9. 請問布根地有人使用SO2的替代品殼聚醣(Chitosan)?

Jean-Michel Chartron
莊主表示他沒聽過這東西。其他人是否有用,他也不知道


Thibault Liger-Belair 

莊主表示他有開始嘗試使用了。可殺死一些對釀酒不利的微生物,取代SO2的功能。莊主表示布根地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殼聚醣(Chitosan),在氣候暖化的環境下,葡萄酸度下降,此時不好的細菌就會繁殖的很快,透過使用殼聚醣(Chitosan)可以有效的降低這些細菌的生長。


我的評論:
誠如前面問題的評論,Thibault Liger-Belair果然前衛!殼聚醣(Chitosan)是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Vigne et du vin)認可的有機無毒害的添加劑,可以取代SO2,在歐洲許多產酒國已經廣泛推廣了。
因為隔行如隔山,當你去參訪酒莊問釀酒師有沒有加SO2,他回答沒有用,也許你會很崇拜,但其實你沒繼續問下去,因為他可能已經用了殼聚醣(Chitosan)...很多標榜自然派的用了也不會發e-mail給你!
關於殼聚醣(Chitosan)的細節,我之後會撰文分享。
 

Q10. 請問莊主對自然酒這個趨勢有甚麼看法?布根地人對自然酒怎麼定義?布根地人會主動承認自己的酒是自然酒嗎?

Jean-Michel Chartron

莊主認為所謂的自然酒,如果很自然的發酵到最後不做任何人為干預那酒就像醋一樣白葡萄酒就變成醋,紅葡萄酒就會演變成皮革味,臭雞蛋味,莊主認為他們現在盡可能是最低的人為干預,但沒有辦法做到讓酒完全自然發展。

莊主說他大概認識兩、三個在布根地說自己的酒是自然酒的,他認為自然酒本身是很不穩定的產品,如果你在台灣開一個自然酒,你沒有辦法預測他會是甚麼樣子的。莊主最後強調,可以最低程度的降低人為的干預,但他不認為可以完完全全的走自然酒。他們盡可能減少使用SO2,但完全不用不可能,尤其是白葡萄酒。莊主補充說道:因為白葡萄酒沒單寧,紅葡萄酒有單寧,本身的抗氧化性比較強。

Thibault Liger-Belair 

莊主同意酒應該朝布干預很自然的方向去發展,展現風土原本的味道。但莊主說有些釀酒師並沒有足夠好的技術,所以做出來的酒品質很差。莊主說他個人也有在嘗試。他說他自己做的自然酒都自己喝,不賣。他覺得這樣的酒體沒有辦法忍受飄洋過海的運輸到台灣。

莊主說他喝過一些不好味道的自然酒,他覺得這樣反而失去了他土地原本風土要表達的味道。而且他說這類的酒喝起來味道都很接近,因為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他們發酵完了之後味道都一樣。

我的評論:
感覺兩位莊主在回覆這個問題的時候,表情比較嚴肅、謹慎但我很感謝他們倆個願意敞開心胸談這問題。其實這是很有爭議的問題
盡管很多人還在糾結所謂「自然酒」定義的問題,但兩位莊主其實已經表達,要釀造一款穩定、可以販售,對得起品牌與聲譽的酒,無論如何都得干預。尤其Thibault Liger-Belair說他釀的「自然酒」,自己喝,不賣。

以下是臨時提問:

Q11.聽說在古代Puligny-Montrachet是沼澤地地下水位高相對於隔壁村的Mesursault,桶陳時間較短(不能開挖大規模的地下酒窖)

Jean-Michel Chartron:
莊主表示,的確,在Puligny-Montrachet的地下水位高,比較沒有辦法深挖地下酒窖,不像Mesursault可以在地窖中長時間陳年,莊主表示以前Puligny-Montrachet有些酒莊也不在當地裝瓶,近年因為裝了冷氣,改善的環境,所以莊主表示,Puligny-Montrachet確實沒有Mesursault村在酒窖中陳年時間長,這是天然環境的問題。

我的評論:
其實我在兩次拜訪位於Puligny-Montrachet村的Domaine Paul Pernot et ses fils酒莊時,已經驗證過這個問題。莊主的答覆再次確認,所以酒莊的設施、環境也會影響到酒體發展的風格。
深入了解,詳見文章:Cellar TastingDomaine Paul Pernot et ses fils


Q12.
當天喝到的酒款:2019年份的Puligny-Montrachet Les Enseignères,我感到特別深遂有力,《Les Enseignères》位於Bâtard-Montrachet 以及Bienvenues Batard Montrachet的下坡處,我請問了莊主,是否用桶比例增加,可以PK特級園?


Jean-Michel Chartron

莊主表示:不可能
莊主說因為坡度的關係,上方特級園的排水性比《Les Enseignères》好很多。所以即使你覺得喝起來很接近,但是在土地的本質上還是有差異的。莊主表示,這附近斷層很多,儘管土地連在一起,但是只要有斷層,就會影響土地組成的差異。

我的評論
我尊重Jean-Michel Chartron:的說法,他確實是正統的風土派名家,甚好。
但我必須強調,當代布根地的釀造技術,尤其布根地白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我個人還是覺得,只要在幾個技術上加強一點,他家的Puligny-MontrachetLes Enseignères》在口感與結構上還是有機會超越ooxx釀的BMBBM

Q13.
請問Thibault Liger-Belair 莊主,本次喝的第15號酒,2014年的Nuits-Saint-Georges 1er Cru Les Saint-Georges,有點野味(本次八款只有這款有),風格類似我最近喝過的Jean-Jacques Confuron,請問莊主這款酒的釀造有何特殊之處?

Thibault Liger-Belair

莊主表示他不知道Jean-Jacques Confuron的釀造手法,也沒喝過Jean-Jacques Confuron的酒,但他說2014年至今已經有點年紀,所以可能會有一些菌菇、自然的野味的香氣,他使用40%帶梗葡萄釀造,沒有不同的手法,他還是覺得跟年份有關係。

我的評論
2014
年的Nuits-Saint-Georges 1er Cru Les Saint-Georges
結構完整,酸度宜人,整體平衡,是款可繼續陳年的大酒。帶點野性味道,我感覺類似現代Jean-Jacques Confuron的風格。這次喝到的感覺尚未醒開,可惜。

不免流俗,與莊主合照出現,如下圖所示。我手中的酒款就是我個人的best buy,highly recommend...

有沒有人跟我的感覺一樣?我覺得Jean-Michel Chartron有點像尚·雷諾(Jean Reno


感觸:

熱忱很重要,如果你滿腦子只想著撈客戶的錢,那就不會有錢!
葡萄酒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雷同。
這雖然是酒商舉辦的商業活動,但王府酒業規劃得體,不禁讓我有感而發。在當今布根地酒價貴颼颼的年代,這類型活動能拉近消費者與製造商之間的距離,對於這種高單價又充滿神秘的商品推廣,更具說服力!

台灣布根地葡萄酒界的生力軍,如上圖。



作者簡介:劉家齊(Michael Liu)


1998年投入電漿設備製造業迄今逾25年。同年從喝波爾多入門葡萄酒,兩年後喝到人生第一瓶布根地黑皮諾(1996年份的Domaine Michel Gros Chambolle-Musigny ),深得我心,從此情定布根地!
本人沒有考取任何跟葡萄酒相關的證照,透過品酒會、請教達人專家、拜訪酒莊等方式自學相關布根地風土與釀造知識,並於學習過程中,將自身體驗與心得消化後整理分享給熱愛葡萄酒的朋友。自2009年起,陸續發表葡萄酒相關文章於QQ/微信公眾號/Google部落格等平台迄今合計逾300篇;超過150萬字。在工作之餘,將持續以一個消費者視角,理科男的手法,分享更多與葡萄酒相關的資訊及心得,期待能夠抛磚引玉,以酒會友,廣結善緣!


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經驗談:如何辦一場精彩的品酒會


本文曾於2022/06/06發表於微信公眾號:《麥克的祕密花園》,經整理後以繁體字發表。

前言:



我是一個葡萄酒愛好者與消費者,偶有酒商或教育機構找我協辦品酒會,主題幾乎是以布根地產區的葡萄酒為主,我扮演的角色為主持品酒會並分享我自學後知道的布根地風土地塊的二三事。此外,我參加兩岸若干專業品酒社團的聚會,輪到我主辦或協辦的時候,也必須提前做出周詳的品酒會規劃。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本文為個人多年來歷經參加過或舉辦過N+1場品酒會活動積累出的心得呈現!在此分享給有需要的酒友們參考。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自辦一場精彩、有趣的品酒會。


Outline:

一、規劃階段
二、展開階段
三、細節確認
四、事後檢討
五、結語


一、規劃階段

首先,品酒會舉辦順利或精彩的關鍵並不只在於酒款要很貴或很知名,而在於如何做到「賓主盡歡」,或是讓參與者感覺「不虛此行」。
不得不說,"主持人是誰"這件事確實很重要,但縝密的規劃更是對來賓的尊重;對酒款的負責的具體表現。


小e,品酒會王牌主持人,高顏值、高EQ,臨場經驗老道,全台公認,沒有之一!

一開頭的規劃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個人歸納幾個核心方向,供酒友參考,羅列如下:


淺顯易懂,很基礎的大方向可以先確定好:人、事、時、地、物

1. 人:對象



「人」永遠是關鍵!

要自己辦還是「誰」找你辦?
自己辦品酒會,你想邀請誰就請誰,有單位找你協辦或主持,目標族群一般可再細分五類:

(1) 不限制

一般屬於酒商公開活動,會發佈在社交平台,可以公開報名(繳費或免費類型的都有可能)的品酒活動,不會刻意刪選報名人員,這類型的品酒會多以商業推廣為主,PPT講解的內容不用太過深入,讓來賓能夠歡樂盡興並認同品酒會的酒款,進而帶動銷售為首要目的。

(2) 內定

無論收費與否,邀請對象有目標性,一般常見於酒商新品發表(業內場)、酒商VIP客群邀約,私人主辦的主題品酒會、葡萄酒教育機構活動等等。這類品酒會從選酒、杯具、PPT內容等規劃都需要更嚴謹應對。

(3) 企業活動

公司內部教育訓練;名車、名表、名牌珠寶、皮包等奢侈品或建商等回饋VIP客戶的特殊品酒會等,參加人群不一定專業,甚至來賓彼此私下可能已經很熟絡,這類品酒會要注意一下「秩序維護」,適當的”場面掌控”考驗主持人的功力。

(4) 私人訂制服務

也屬於內定性質,譬如俱樂部、私人會所,家族聚會,社團聚會,這類活動預算通常充裕,喝的酒與參加的來賓可能非泛泛之輩,來賓在他們擅長的行業可能是”成功人士”,他們不一定很懂葡萄酒,話也可能不多,但他們學習能力強,懂得聆聽;注重細節!主持人準備的資料與言行舉止要特別注意。

(5)其他

非上述歸類,或是可能綜合上述歸類的複合型態等等

2. 事:目的



這場品酒會不是商業目的,但主打一個”不一樣”的概念,社團回饋成員的目的!

凡事都有個目的,這個項目比較好理解。確定好目的之後,在後續「展開」階段不至於模糊焦點,偏離主題。
品酒會舉辦目的,大致可歸納下列幾小項:

(1)商務推廣(代理品牌、純粹賣酒)
(2)知性目的(專業品酒會、風土探討?)
(3)公司形象宣傳(有編列公關預算...)
(4)企業案(教育訓練、異業合作案)
(5)私人聚會
(6)餐酒會
(7)盲飲活動
(8)其他(上述項目的複合目的)

3. 時:預計時間

建議公布時間與舉辦時間至少間隔3週以上,尤其是要收費的案子,必須要有充裕的時間給主辦方以及來賓準備

(1)準備時間要充裕
(2)品酒會歷時長短要適當(通常安排2.5~3小時,但要視酒款數量與現場來賓反應調整)

4. 地:舉辦場所

2020/11/29 KKday"葡萄酒入門講座"@台中天地人酒窖,寬敞明亮的空間,搭配專業的視聽器材與杯具,有利於提昇品酒活動整體的質感。

場所的選擇也是攸關品酒會成敗的要素,一般在「展開」階段,主持人或講師最好去過或提前到現場「探勘」,熟悉場地。

大致可歸納下列幾小項:
(1)自家公司(或分店)
(2)會所
(3)餐廳
(4)客戶單位(營業場所)
(5)私人住宅
(6)遠端地點(含國外)


2022/06/18 文生會之"通膨時代的布根地CP值巡禮"@台北布朗尼
餐廳雖然設施不足,但願意租借場地已經是情義相挺了,我們可自行架設器材,克服場地問題。

5. 物:主題


2021/12/29 台灣酒研學院之【酒研名莊巡禮2】主題品酒會

這裡指的"物"是指品酒會的"主題",與第2點的事(目的)不同。
活動酒款的品項、主題,大致可歸納下列幾小項:

(1)入門推廣型
(2)盲飲/不盲飲
(3)水平/垂直品鑑
(4)國別、品種、產區
(5)對比系列(產區、地塊、年份、釀酒師)
(6)分數系列(Ex:品鑑RP100分酒款~)
(7)葡萄酒類型為主題(Ex:靜態、氣泡、加烈、粉紅、貴腐~)
(8)餐酒會(與料理搭配的主題)
(9)深入的知性題材(Ex:風土、氣候、世代風格差異~)
以上主題也可以是複合式的選擇...

2021/04/12 我與K姐聯手主持"情定布根地---鐵漢柔情之Mark Haisma 品酒會@極兆企業

這一階段的5個大方向可以製作成一份簡易的Excel表格如下截圖:


根據這些統計後選項的排列組合,對要舉辦的品酒會可以有較清晰輪廓,並有利於第二階段的展開。

二、展開階段

分析完基本方向評估之後,你可以得到一些排列組合,並根據這些內容開始進行佈局:
大致上可以歸納幾小項:

(1)預算、服務人數規劃
(2)酒款遴選
(3)收費標準
(4)文宣製作(宣傳、邀請函、活動中促銷)
(5)杯具選擇與數量
(6)場地佈置(桌椅、視聽器材等)
(7)餐點提供(主食、小食、飲用水)
(8)輔具提供(吐酒桶、酒鼻子、石頭標本、地圖海報、紙本活動資料、品鑑評分、促銷酒單等等)

列舉展開細節:

(1)邀請帖




@創潮才女CoCo設計的"Chambolle Battle"三部曲品酒會活動邀請帖
借鏡電影"星際大戰"風格,別出心裁;簡潔明瞭,堪稱商業品酒會邀請帖的經典之作!


(2)上酒順序

2023/11/17 "Au Pied Du Mont Chauve品酩會"@布根地酒坊
上酒順序的安排是否洽當,凸顯主辦單位或規劃者的品鑑能力與邏輯


2017/12/09 "不一樣的布根地品酒會"@廣西省梧州葡醍
品鑑數量較多的酒單,除了慎重安排上酒順序之外,還要顧及來賓的狀態,穿插餐飲活動並臨場調整品鑑節奏。


(3)杯墊設計

要辦好一場品酒會的細節何其多也!看似不起眼的杯墊,其實是一名沉默的"品酒活動引導者",杯墊的設計必須考量每人可用桌面的大小、酒款數量、上酒順序等綜合項目後,再思索設計出能有利引導品鑑流程;一目了然排列順序並具備賞心悅目的排版。列舉幾款不同設計風格杯墊如下:

簡潔風:2019/06/24自辦"德國普朗酒莊四個葡萄園Auslese等級分享會"@台南友人私宅


時尚風:2021/03/20 "A.F. Gros家族 風土地塊巡禮"@台中天地人酒窖


古典風:2023/10/20 "Domaine Chantal Remy品酩會"@布根地酒坊


(4)Team Work



2021/01/16 主持私人會所餐酒會,我一個人不可能完成侍酒服務,必須請幫手協助。
張羅這些分酒細節非常耗時費力,確定好方法後,有朋友或廠商的人馬願意幫忙分工,可讓主持人無後顧之憂。

三、細節確認

想要把事情幹好,你必須耐得住性子,抱持苟且敷衍的心態,有可能成為活動的敗筆。除了在第二階段”展開”的過程當中,有諸多細節是要注意的,來到了活動現場,”最後一哩路”顯得格外重要。這個階段我個人建議羅列出一份「檢查清單」,並在品酒會開始前數小時一一核實,這份檢查清單也可稱作”Check List”,項目雖雜,但有必要逐一確認:
(有些細項在去到活動現場前就必須先確認OK,請自行判斷)


(1) PPT或介紹資料是否備妥?反復檢查幾次
(*2) 確認收費狀態(商業活動強烈建議事先付費)
(3) 酒款是否到齊,酒標是否完整(適合拍照)
(4) 是否要預先醒酒,確認酒體狀態
(5) 杯子數量,以及杯型選用(備用杯子是否準備,防止打破)
(6) 量杯適用性,以及量杯或量秤數量是否匹配上酒時間
(7) 倒酒人數(協助人數)是否足夠,應付時間是否充裕
(8) 上酒順序、方式,上酒動線與工作人員再確認
(9) 展示酒的區域與入席區域的合理性或隱蔽性
(*10) 席次座位安排,名牌是否安排(或簽到)
(11) 是否需要準備額外的原子筆、品飲紀錄單(品鑑卡)等
(12) 商業場當天酒款折扣促銷宣傳單打印(一開始即準備好放在座位上)
(13) 投影機與音響設備是否測試OK
(14) 廁所動線(環境舒適性)
(15) 座位間距、杯子擺放空間(桌面)
(16) 輔具:桌墊(紙)尺寸與桌墊設計是否合宜
(17) 酒杯標示記號或順序
(18) 杯子擺放位置(單杯上酒)
(19) 環境空間空調溫度以及空調提早開啟時間
(20) 冰鎮酒的器具準備;時間、溫度控制
(21) 是否安排來賓與酒款合影區
(22) 餐點安排是否充裕合理
(23) 是否提供來賓飲用水,是否充裕
(24) 是否提供來賓私人物品放置區
(25) 抽獎箱準備(或紙筒),來賓抽獎牌子(如果有抽獎活動)
(26) 品酒會時間掌握(主持人控制)
(27) 其他事宜(是否需要安排產品促銷介紹?或安排環境參觀)
(28) 商業活動的公司聯繫方式、網站、Line、IG、臉書粉專等宣傳資料的提供

*項目特別說明:
(*2) 確認收費狀態(商業活動強烈建議事先付費)
形形色色的酒友總會刷新我的三觀,活動沒有事先收費,若干奇怪、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徒增主辦單位困擾,我親身經歷過,一言難盡!

(*10) 席次座位安排,名牌是否安排(或簽到)
有時候會發生某人不想跟某人坐在一起或對面的狀況,座位該如何安排也相當重要。




2019/08/31"Meursault全村的希望品酒會"@智富酒窖,完成checking List確認,等待嘉賓入場...
延伸閱讀:當前Meursault村Chardonnay葡萄酒多元化風格之探討



2020/06/12 La Paulée包桌四桌@台北西華飯店,現場完成checking List確認,正等嘉賓入席…
延伸閱讀: 參閱:mirco La Paulée,行動代號:「”發”+1」包桌方案

四、事後檢討

品酒會結束之後主持人與主辦單位可以鬆了一口氣,稍做休息,主持人要喝一點”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其餘現場工作人員可能也需要休息。



事後檢討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協辦酒商或教育機構辦的品酒會,包含現場流程、酒款狀態等,是否按照劇本走?在辦完活動之後,適當的檢討,以利後續改善。但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除酒款保存狀態不可控之外,前置作業越縝密,出錯機會越小。

列舉檢討文章:回顧與研討:2017年梧州場『不一樣的布根地分享會』

五、結語

但我發現,有時侯就算規劃得再縝密,整場品酒會辦完之後,來賓難免會有些抱怨。主要會被抱怨項目來自於場地問題,品酒會時間安排、餐點(點心)不夠(甚至完全不提供)、杯具數量不足或杯具質量平庸等問題。除私人自辦的品酒會,自己有極大的主導權之外,有些活動涉及到主辦單位預算的問題,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時候我不得不貼出一張梗圖,如下:


面對來賓的抱怨,尤其是”吃人頭路”的員工,也許有些無奈,但也只能從其他方面彌補了!

以上內容為我個人經驗談的分享,野人獻曝!祝大家參加品酒會喝得盡興,滿載而歸!


作者簡介:劉家齊(Michael Liu)


1972年出生於臺北市,1998年投入電漿設備製造業迄今逾25年。同年從喝波爾多入門葡萄酒,兩年後喝到人生第一瓶布根地黑皮諾(1996年份的Domaine Michel Gros Chambolle-Musigny ),深得我心,從此情定布根地!
本人沒有考取任何跟葡萄酒相關的證照,透過品酒會、請教達人專家、拜訪酒莊等方式自學相關布根地風土與釀造知識,並於學習過程中,將自身體驗與心得消化後整理分享給熱愛葡萄酒的朋友。自2009年起,陸續發表葡萄酒相關文章於QQ/微信公眾號/Google部落格等平臺迄今合計逾300篇;150萬字。未來,在自己的工作之餘,將持續以一個自學者觀點、消費者視角,理科男的手法,分享更多與葡萄酒相關的資訊及心得,期待能夠抛磚引玉,以酒會友,廣結善緣!

微信公眾號/Google部落格:麥克的秘密花園


掃一掃或是長按以下圖片,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麥克的秘密花園』(或搜尋微信公眾號ID:chambolle-musig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