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布根地大區是入門?還是極限?

本文已同步刊登於專業葡萄酒電子媒體「Wine If」

鍊結:點擊圖片

「起」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市場價格依循「供需法則」(law of demand and supply),然而布根地乃至於其他產區葡萄酒價格的呈現,遠比經濟學模型複雜的多! 對於近年來布根地酒價的飆升,市場均價「相對」較低、較親民的”大區”級別,真的是品鑑布根地葡萄酒的敲門磚嗎?

圖片來源:https://www.stockfeel.com.tw

圖片內容:2022/02/12葡萄酒社團「文生會」,舉辦的布根地大區葡萄酒品酒會

「承」

在品鑑布根地佳釀的同時,「風土」是一個無法逃避的話題。現今完整且複雜的布根地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egee)分級制度,自19世紀中葉才有雛型(沿革過程以下兩萬字省略…)。自西元六世紀開始,教會勢力逐漸抬頭,特別是透過修道院管理或直接種植的葡萄園大量被開墾。到了中世紀,優質葡萄園逐漸被發掘,知識和經驗代代相傳,風土概念應運而生。

圖片來源:newclairvauxvineyard.com

西元前 50 年,整個高盧(法國前身)被凱撒征服了。羅馬習俗的採用與高盧傳統相結合,孕育了歷史上的的高盧-羅馬文明。羅馬帝國軍團走到哪裡,葡萄就種到哪裡,然後就有葡萄酒。

圖片來源:https://www.heritage-history.com/index.php
維欽托利(Vercingetorix)將雙臂放在Caesar(凱撒)的腳下(1899 年),作者 Lionel Royer


2008
年夏天,布根地大學的教授Jean-Pierre Garcia與他的學生在Gevrey-Chambertin村中小有名氣的地塊« La Justice»附近的一處名為« Au Dessus de Bergis »lieu dit展開考古挖掘,發現了當今布根地產區最古老的葡萄園遺址,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世紀末~ 2世紀的前半部分,面積超過1公頃。

圖片來源:2022/12/29_酒研舉辦的深度品飲布根地三星酒莊Dugat-Py “上課用PPT

從考古的資料還原了當時葡萄園的風貌。它位於當時帝國交通要道附近;人口聚集的生活圈,但相對潮濕的平原上(並經常洪泛),這證明了當時高盧-羅馬時代對葡萄種植處的考量,不同於中世紀乃至於近代將坡地視為最佳風土的概念。
當今只能的大區,古代可能的特級園!

圖片出自Ibn Butlân (伊本·布蘭)的著作:《健康全書》(拉丁語:Tacuinum sanitatis)中插圖的複刻版,展示了生長在傾斜格架(palissage oblique)上的葡萄藤。
高盧-羅馬時代的布根地平原地區葡萄種植正是採用採高棚架、面朝南向陽傾斜角方式,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避開洪水、霜害導致的災害,以及最大限度的日照(類似太陽能電池板的架設),相對於現代,中世紀之前的氣候更趨寒冷。

高盧-羅馬時代的貴族Grégoire de Tours 的著作《Decem libros historiarum(《歷史十書》)中證實了自6世紀開始,布根地的山坡上開始有葡萄藤了;當今盛名的特級園« Clos de Bèze »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630 年!
 

「轉」

布根地大區級別的酒款,均價「相對」便宜,但大區級別遍及範圍廣,分類複雜,好壞差異遠比價格差異大太多了,反而更容易讓入門者混淆,單單就價格因素來看,入手較不傷荷包沒錯,但要怎麼避開地雷?要了解大區風土或生產酒莊口碑的龐大資訊,個人認為門檻蠻高的,要繳不少學費做足功課之後才能逐漸理解的。

布根地產區的AOC(AOP)總數已經自201711月起有新的演變,由原先的100AOC,「精簡」為84個,被「精簡」的等級正是大區級別,從原本的23AOC減少為7個,真是讓人鬆了一口氣但若干被縮減的AOC將再被劃分成為一個大區級別中新的分類---Bourgogne DGCs(直譯:補充地理標識,法文:Dénominations Géographiques Complémentaires)…

原先大區級別23AOC,目前為7 AOC(其中Bourgogne AOC可另外掛14DGCs,而Mâcon AOC則包含了Mâcon-Villages以及可外掛27DGCs)

這是一個「根目錄變少;子目錄變多」的概念,另類的「法式幽默」??

分級制圖片來源:自製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種布根地金字塔型分級制圖,你在網路上可以找到N個版本,也會有N種不同的數據,連BIVB官網的數據都可能逐年變動,所以產能比例參考就好,不必太認真!


大區等級內部可細分
7AOC如下:

1. Bourgogne (可另外掛14DGCs)
2. Bourgogne Aligoté
3. Bourgogne Mousseux
4. Bourgogne Passe-tout-grains
5. Coteaux Bourguignons
6. Crémant de Bourgogne
7. Mâcon (包含了Mâcon-Villages以及可另外掛27Mâcon DGCs)

入門就研究「大區」,我容易嗎?你願意嗎?

圖片來源:自拍
2017年新增的分級:Bourgogne Côte d’Or(金丘大區),其實並不是單獨的AOC,而是歸納在Bourgogne AOC中的一個DGCs。價格比一般只冠名” Bourgogne”的大區稍貴一點,按照布根地酒農的說法,品質在大區級別裡也算扛扛的喔….

圖片來源:自拍
都是大區,而且是混了GamayCoteaux Bourguignons
圖右:不用1,000 NTD,圖左:日本高島屋獨賣版,正宗Leroy”紅頭大區,價格不一般。

圖片來源:自拍
又是Coteaux Bourguignons,但人家酒標都寫了”Pur Pinot Noir”了,就是沒有混Gamay…

圖片來源:Vivino
位於布跟地產區最北的大區:Bourgogne Côte Saint-Jacques
不要說是一般消費者,可能連很多老師級都沒喝過這裡的酒。你沒看錯,它就是大區級別。千萬別跟Gevrey-Chambertin的超一級園Clos Saint-Jacques搞混了。

再來看看大區級別的葡萄園(地塊)分布,當然,既有分級制度只能體現絕大部分的狀態,因為布根地充滿了例外。我們用一張圖看看目前布根地引以為傲的「風土」與分級制度的結合:坡度種植的概念。

圖片來源:自辦品酒會自製PPT截錄

羅馬帝國的種植理念,隨著時空背景的改變而沒落。平緩地區的大區地塊,有著較厚的表土層,為沖積扇下游的沉積物,表土結構黏土比例高,排水性差,基岩通常也不是斜坡處的石灰岩地質,空曠無天然地勢遮蔽。高坡處或高海拔的大區地塊,微型氣候更冷涼,果實成熟度差,酸度偏高,酒體偏乾瘦。但近年來布根地氣候暖化趨勢明顯,高坡或高海拔處的大區葡萄酒酒質反而表現得出人意表,可以關注一下上夜丘(Hautes Cotes de Nuits)

如果我們把喝布根地的順序按照上圖走,入門從低坡的大區一路喝上去,最終你還是會碰到大區!在經過無數的一支會、盲飲局、品酒會甚至傷痕累累的踩雷之後,那個時候,你靜下心來,再喝回大區級別,想一想初衷,想一想你的歷練,你會有更深刻的體悟!

圖片來源:自拍
2004年份Leroy紅頭大區,是一款降級的大區,故事不一般,價格更不一般。(以下20,000字省略)

圖片來源:自拍

圖左的Bourgogne Le ChapitreBourgogne AOC級別裡面的一個DGCs,一般2,000元有找的大區,但BizotBourgogne Le Chapitre特級園的價格你問我為什麼這麼貴?我只能說:因為它叫Bizot…

市場上標示大區(Bourgogne)級別的布根地,無論價格還是酒質,往往讓人有一種「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感覺。

在布根地,可以複雜的就不會簡單!


「結」

圖片來源:網路+自編旁白

漫威電影中的反派主角Thanos(薩諾斯)在幹完「大事」之後,選擇了解甲歸田、返璞歸真的寧靜生活。當你追逐大酒、特級園甚至老酒之後呢?



劉家齊(Michael Liu)

1972年出生於臺北市,1998年投入電漿設備製造業迄今逾25年。同年從喝波爾多入門葡萄酒,兩年後喝到人生第一瓶布根地黑皮諾(1996年份的Domaine Michel Gros Chambolle-Musigny ),深得我心,從此情定布根地!
本人沒有考取任何跟葡萄酒相關的證照,透過品酒會、請教達人專家、拜訪酒莊等方式自學相關布根地風土與釀造知識,並於學習過程中,將自身體驗與心得消化後整理分享給熱愛葡萄酒的朋友。自2009年起,陸續發表葡萄酒相關文章於QQ/微信公眾號/Google部落格等平臺迄今合計逾300篇;150萬字。未來,在自己的工作之餘,將持續以一個自學者觀點、消費者視角,理科男的手法,分享更多與葡萄酒相關的資訊及心得,期待能夠抛磚引玉,以酒會友,廣結善緣!

如果您有微信的話...
掃一掃或是長按以下圖片,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麥克的秘密花園』(或搜尋微信公眾號ID
chambolle-musigny)

1 則留言: